疫情下的隔离生活

记录第一次居家生活的体验。


2月14日

儿子用“钉钉”APP上课一星期了。
今天我问他,在学校上课,和在家上课,哪个好?
他说,当然是在学校好了。

腾讯「微视」APP 的问题在于:UI界面太low.
下载安装过好多次,都是翻几下就卸载了。
画质低劣,内容老旧,界面丑,一点都不吸引人。

那为啥还老下载它呢?
因为我相信腾讯对用户体验的把握,每次都认为会比上次有改进。但总还是老样子。我不会再下载这垃圾产品了。

2月11日

蔬菜和水果的价格,好像都涨了。
看到有些产品是按个数在卖了,一个多少钱。

通过网上平台买菜,也比前段时间变难了。很多店铺的“配送”全是“已约满”,无法提供服务。花费半天时间精挑细选,提交时才发现不能下单,浪费感情。
我已经浪费过好几次了。

还有的店铺可以下单,也显示在正常配送(取货、送货),但过了三四个小时都没动静,打电话过去才说没货,让退单。体验极差,但因为是非常时期,我不想因此投诉店家,只好忍了。平台应该给这些店家做个标记,只在首页显示“可以提供服务”的商家。

停课不停学,小学生在家用钉钉上课。眼睛得盯着屏幕大半天,没课本,作业是做照片里的题目,各种作业拍照上传、群内各种打卡,估计让家长们也挺上火。

2月9日

抖音里的感人视频有很多。比如,各省医疗队到达湖北的画面,还有出发前的领导讲话。她们真的是去拯救人类,在经历一件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情。
白衣战士,令人尊敬。

看了电影《传染病》。
关于病毒爆发的剧情和眼下发生的事情差不多一样。

晚上蒸了米饭,炒了青椒鸡蛋。
吃完,再吃了些豆腐皮卷香菜(第一次这么吃)。

2月8日

早上发现屋里暖和起来了。暖气昨晚终于来了。

看了电影《黑暗心灵》。有点像几年前看过的美剧《天赋异禀》,变种人,天生有特异功能。

在美团买菜2次,我都是让直接放小区门口,然后过两个多小时才去取(放那儿先散一散)。

今天晚上失算了:天黑才突然想起是元宵节,就下单买了些蔬菜和水饺。一个多小时才送到,再过了2小时才取回来,发现水饺已经解冻全糊在一起了,不堪入目。

我买的是需要自己下锅煮的生水饺,
因为直接送熟的吃起来没仪式感……
打电话让取时,我完全忘了这一点……

我试着就那样下锅,但结论是:乱七八糟,很难吃。
最终全给倒掉了。心疼。

2月7日

这几天顿顿清汤寡水,实在忍不住了,
在美团买了些肉、水果、汉堡和泡面。
这次取外卖,是我到西安8天以来第3次口罩、手套全副武装下楼,活动了200米。

20000斤=10000公斤=10吨
热搜在推“周杰捐2万斤大米”。
这个事情本身,我觉得很好。
唯一有点意见的就是,直接说捐10吨多好,感觉差不多就是一拖拉机的份量吧,这样脑子里一下就有画面了,不用多算那几步。对“2万斤”实在没概念,它听着比“10吨”大气?我不觉得。

2月5日

中午做的菜泡饭。纯粹瞎摸索:
先把米煮熟(水可以多一些),盛出备用;
炒蒜苗、青椒、白菜叶、韭菜、芹菜、火腿丁,炒熟后加热水(可以多一些),沸腾后倒入熟米,让整体再加热一会儿,时不时搅拌(虽然水很多,但感觉不搅的话底下很容易烧胡)。

做的比较多,中午吃了大约一半,感觉一般。
剩下的在锅里放了一下午,傍晚发现水都被吸没了。

晚上加热水没过米饭大约1指节,切了一根火腿肠放入,重新加热搅拌。比中午的好吃多了,吃了个底朝天,一粒米、一滴水、一片菜都没剩。

我觉得这可能跟韭菜鸡蛋包子一样,刚蒸熟吃着一般,回笼之后再吃,韭菜鸡蛋完全熟透,味道和面皮内侧融为一体,更加好吃。

我的炒菜风格是有啥炒啥,
反正最终目的是要把这些菜的营养都吸收。
这种炒法,怎么能相对好吃一点呢?
我的方法是把菜炒得足够熟,炒出汁水来。
调料不需要放太多。
如果有南瓜、胡萝卜这种比较硬的类型,那就先把叶质的菜炒熟,然后加水煮开,最后放入南瓜丁、胡萝卜丁。
南瓜切的时候有点费劲,但很容易被煮化,融到水里。这样的菜汤,适合泡馍吃。热菜里的胡萝卜不好吃,但为了它的营养,我还是愿意放入一些。

又没暖气了。1月初有几天说是哪儿挖断了,停供了几天暖气,后来修好了。今天不知道为啥又没了。

1月31日到西安后,只在第二天戴口罩出门买过一次菜,一个人在屋子里过一星期了。没点过外卖,都是自己做饭吃。今天有点想家了。

2月3日

空气特别干燥,夜里嗓子难受。买的加湿器几乎没用过,懒得给它加水——从下方加水真是个烂设计——每次都要把水箱拆下来,倒立着加水,然后再倒过来安装上。应该把“从上方加水”变成加湿器的统一标准。

刚才在京东下单了一个温湿度计,29元。以后湿度太小时,就开加湿器。

从今天开始,远程开工上班了。

2月2日

中午、晚上都做的汤面。
炒了葱、青椒、白菜叶、火腿粒,加水烧滚,再放入韭菜、胡萝卜丁,打入两个鸡蛋,最后放入挂面。每次都吃两小碗。明天得换换口味了,吃点别的。

大蒜的英文是garlic
——不知道和翻译过来的“咖喱”有没有关系。

看了《叶问4》。不知道故事的虚构成分有多少。
人的一生真是不易,要经历各种苦难。

2月1日

中午出门一次,到附近“大润发”商场采购了一些食材。
回到住处,做了汤面,就着馒头,饱食一顿。

炒的猪肉、葱、青椒、芹菜、韭菜,加水,再放了胡萝卜丁,最后下挂面。

开吃时,在腾讯视频为王晶、甄子丹的新电影《肥龙过江》付了费,边吃边看的。纯粹的爆米花电影,简单看看得了,不要推敲剧情。

看了谢娜在央视春晚参演的小品,
感觉不错,甜美的童话爱情故事。

1月31日

高铁站候车,建议各玩各的手机,别聊天。
旁边如果有人聊天,我都躲得远远的。

中午返回到西安了。

进高铁站,要测体温;出高铁站,要挨个儿查身份证(估计在看是否来自湖北),还要按车次排队出站(一趟车和另一趟车的人,要分开出,不和以前一样所有人挤在一起出),出站比平时要慢。

进地铁站,要查身份证、测体温(不是刷二维码、人脸识别方式进站的,还需要登记身份信息)。

网约车停止运营。公交车部分路线停运,其它路线降低发车频率,1小时发1趟,每辆车多配备了1到2名工作人员测体温、登记乘客身份信息及手机号。

进小区,要登记身份信息、测体温。

1月30日

春节一直在家待着,完全跟没过年一样。
粗略一算,少吃了好几顿酒席(因为疫情都取消了):
初一家族聚餐一顿、初三她外公家一顿、初四姨夫家一顿,还有老同学聚餐一顿。

我现在算明白了,所谓年味儿,
就是大家一起吃吃喝喝,热闹热闹。
没吃喝,没热闹,就感觉没过年。
和看不看春晚,已经没啥关系了。

「UC浏览器」现在就是个“广告”浏览器,
体验差到如此地步,令人惊叹。

看网上说,电影《唐人街探案3》的成本12.97亿?
我不信能花那么多。

1月29日

电影,还是在影院看最合适。
在密闭环境里,人是专注的。
在家看,干扰因素太多,看啥片子都不觉得好。

把视频投屏到智能电视上,好像跟App有关。
目前我知道的,西瓜视频、腾讯视频、QQ浏览器可以。

1月27日

大量球迷请愿让NBA把科比设为联盟新的Logo.
缅怀可以理解,无理取闹就不应该了。
怎么可能会把联盟的Logo换成某个球员?扯淡。

等疫情过去,打算未来几年去武汉旅游一次。

1月25日

影视剧历来有个bug:
剧情里所有的女扮男装,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女的,
细皮嫩肉,剧中人却一点都看不出来。
这个问题很多年都存在,应该解决一下。

《囧妈》烂片啊,剧情不吸引人。我分3次才看完。
但考虑到是免费让看,没花钱,所以就不多说什么了。

1月23日

看了电影《被光抓走的人》。
这节奏缓慢的烂片,如果是花钱在影院看,我肯定要骂。

1月22日

晚上从西安回运城,抢购到的是22:53的火车票。
18点下班后,骑车回到住处,收拾行李,短暂休息,然后乘公交去火车站。公交车上大约有一半人数戴口罩。挺好,但应该有更多人戴上。进站之前,在门口鸡排店吃了一份鸡排。以前不爱吃,但这次感觉特别好吃。

火车上所有人都戴着口罩,一路基本上没人说话。